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文化资讯
这个非遗大师有点“潮”!他在网上招徒弟!
发布时间: 2019-01-15 10:02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丹丹

  中国兰州网1月15日消息 打造工艺美术网站、网上招徒、去南极采风……

  你大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非遗大师”近几年的工作状态。

  “很多人觉得非遗大师应该留着长长的胡子、白白的头发。所以有人第一次见我会问‘你是非遗大师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受访者供图

  和大多数人对非遗大师的想象不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留着一头齐肩卷发,眼神深邃、鼻梁高挺,给人一种“艺术范儿”的感觉。

  1月13日,他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畅聊自己对非遗的理解。

黄小明复制的“乾隆宝座”。受访者供图

  传承:用两年复制乾隆宝座,捡回很多传统技艺

  对于如今颇具艺术气息的黄小明来说,他木雕生涯的开始却很“传统”。

  中国木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很早就出现了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而东阳木雕是一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

  这种技艺原本用于建筑构件上,后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大类,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室内装饰及家具装饰。

  16岁开始,黄小明就进了木雕厂,从传统手艺学起。自那时起,这些传统手艺就没放下。

  而让他一举成名的,正是一件“传统”的作品——“乾隆宝座”。

  这是一件为复原“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宫殿宝座而打造的木雕。为了重现那种“皇家风范”,黄小明曾三次去看文物真品,而整件作品花了两年才完成。

黄小明作品“荷塘月色”。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是去考察,第二次是测绘,再然后又带了大概30个参与制作的工人,去看原作。比如你是做扶手的,就着重看扶手;他是做屏风的,就着重要看清这部分。看完了每个人带着重点回来。”

  他告诉记者,实地看和仅看图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图纸以线描为主,但每个人对立体感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就要实地去看。我当时拍了上千张照片回来,也是为了复制原作。同时,我们也因此‘捡回’了很多传统技艺。”

  十几年过去了,黄小明至今还记得那个龙椅的细节。“皇家雕的龙和民间完全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相比于民间的龙雕,宫里龙的头显得特别大。”

木雕作品《晨》。受访者供图

  创新:将速写、超写实等技法与木雕结合

  但在黄小明看来,仅仅复制前人作品,远远不够。过去的工艺必须创新。

  如今回头去看这些年自己走出的新路,他将这归因于改革开放后那段时间的经历。而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或许和厂里的老师傅们一样,只专注于传统木雕。

  那段时间,黄小明考上了浙江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了工艺美术的理论、历史。“在学校学习和工厂里的师父带徒弟完全不一样。我在工厂里学到是传统技法、规矩和程序化的东西。而通过读书,我系统地学习了理论。”

  随后木雕厂的变动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厂子慢慢改制,我们也都出来了,面临着自己创业、做工作室、做新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看到的、吸收的信息越来越多。而这些就成了创新的动力。”

  很快,黄小明将自己在学习中了解到的速写、超写实等技法与木雕结合,发展出了他自己的“速写木雕”和“超写实木雕”。

木雕作品《三友图》。受访者供图

  “传统木雕的构图是点线面结合,保持面面俱到,和速写有很大区别。速写是强调‘意到笔不到’,雕刻当中如何做到‘意到刀不到’?这就是一种创新。”说到这里,黄小明言语中透出些自豪。

  而“超写实木雕”则将传统东阳木雕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改为类似油画呈现方式的焦点透视。“同时强调细节、机理质感。人物的衣纹质感处理会很真实、皮肤毛发也很逼真、裙摆可以呈现出飘逸感。像一条围巾,我可以把围巾那种织出来的质感给它雕出来,让人感觉可以触摸到围巾织纹的效果。而且同一块木头可以分出好几种颜色,不用上色,以刀法的粗细呈现质感的区别、变化。”他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