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文化沙龙
【精致兰州·翰墨金城】翟万益 传承中华文化领略汉字魅力
发布时间: 2019-03-15 09:56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丹丹

  中国兰州网2019年3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宋戈 赵敏 王丹丹)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画神奇魅力。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值得细细品味把玩。穿城而过的黄河为兰州带来了积极豁达气质的同时,也滋养了两岸兰州儿女人文艺术情怀。他们不仅热情好客、喜结八方宾朋,更热衷于用翰墨抒就一腔情怀。

  中国兰州网《精致兰州·翰墨金城》正式与大家见面了,节目将通过独家视频访谈,展现每个书画家的风采人生。于黄河之滨,与艺术大家面对面,在翰墨飘香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由中国兰州网特别打造的文化沙龙访谈节目《精致兰州·翰墨金城》。今天做客文化沙龙的嘉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主席。记者:翟主席你好!甘肃是书法大省,您一直在甘肃省文联工作,曾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协副主席。作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您认同“甘肃是书法大省”这一说法吗?翟万益:作为书法大省,我想有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书法人口,比如河南现在有人口1亿多人,它的书法爱好者和从事书法活动的人有一定的比例。甘肃有两千多万人,跟河南、辽宁相比占的人口比例是主要的一方面。因为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一种艺术要蓬勃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举办的书法活动。一个省一年举办二十次书法活动和一个省一年一次书法活动,从量上比较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要看活动的“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活动的“量”,质和量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和指标,这是一个限定。第三个是学术水准。参加全国一些重大的活动入选的人数多少,按照各个省的人口比例进行排列,有一个确定的统计数据。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人数也是确定书法大省的重要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书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书法人口的继增,根据我的估计,甘肃书法人口约在百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第二个是书法活动,按照宣传部门和文联的引领意图,制定切实的书法活动方案,每年都有十多次活动,从多方面推动了书法学术的向前发展。第三个方面是书法学术水准。在全国书法展览、书法研讨中的地位。现在甘肃是从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迈进,自己的定位应该是这样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形式还是喜人的。

  记者: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往往都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您现在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又是西泠印社理事,是国家级学术层面的代表人物。您不光是一位书法大家、篆刻大家,还是一位诗人。通过对您的接触和了解,我们发现,其实您身上诗人的气质更浓郁一些。和您交谈非常愉快,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激情豪迈和风趣幽默。那么,诗歌创作对您的书法和篆刻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您是如何处理诗、书、印三者之间关联的?翟万益:很多的学科都是一体化的,作为一个有较深艺术修养或者学术修养的人来说,都感觉到不陌生,因为他的一生都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有一次我去西北工业大学去做活动,最后看了一下老干部的书法,临摹得比专业的还要好,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很灵动很逼真。我问是谁临的?他说是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他是搞自然科学研究航天器的,航天器和书法是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但是退休之后他的生活转向自我的时候就学习书法,所用的方法还是研究航天器的方法,要求精准,丝毫不差,严肃高标准的要求对人的学术结构产生很大的关系,临摹也就非常逼真。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一直想的是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思想家。若从像这样的高度上对艺术问题进行思考,比如书法问题,它中间存在什么的变量,变量是哲学上的范畴,但是用到书法上来说每一个因素都是变动不拘的,从毛笔的选择墨色的渲染一直到解体的形成个人风格,每一个因素都存在大的变量,这就和历史上的书法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它主要的东西是变量的,这是提升到哲学。一个完整的思想进行思考如果永远停留在他人的语言复述状态,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作为一名书法家,从我们中国书法大字典里看,用直觉的感觉可以找到颜真卿、柳公权,为什能找到他们呢?就是他的解体笔画形态完全具备了个人特色,其他的为什么不够明显呢?像董其昌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不明显。这些东西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进行重新梳理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艺术追求到最后都是追求自己的语言,如果没形成强烈的个人语言,那你的一生基本走的都是老路。

  再谈谈书法、篆刻、诗歌之间的关系,大的方面来说这三者都一种艺术,书法篆刻是一种笔画的组合,诗歌是汉字元素的重新组合,比如李白诗和杜甫的诗,构成的最小单元都是词、汉语,都是汉字的集合,但表现出来的意境不一样。经过艺术的构思进行新的文字组合,正是由于这一两个字的差别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意境。所以不管是白话诗还是古体诗都是一种意向,都表现在文字的组合上。不管怎么修炼,最后都是提升中国汉字的把驭能力。书法也是一样、篆刻也是一样,中国的所有艺术离开这样的母体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不管进行哪一门艺术、技术、学术,最终都是一种积淀,当积淀达到一定的高度并进行不停的组合、创作,奇迹就诞生了。记者:除了诗书印之外,您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现在,中国书坛有这么一种认知:先生您是中国书法界的一员猛将,您从甲骨文入手,继而进行“窑变”,打破了传统书法的庙堂之气和诺诺之美,形成自己狂野挥洒但收放有度的书写风格。著名学者楚默先生称赞您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达到了“当前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这是否与您的书法理论修养和文化学养有关?翟万益:对书法理论的求索,建立在书法实践基础上,若没有书法实践基础狂谈理论,所产生的一切理论都是没有用的。搞书法理论、绘画理论或其他理论都是一样的,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并破解一些难题,全方位进行推进。这样书法理论或绘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甲骨文是小种艺术,在书法本体里比如楷书、行书写的人多,甲骨文研究的人少。全国研究甲骨文的人比例很小。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书体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小篆后研究金文,从楚简延伸到甲骨文。作为一种学问也是对源头的一种探索和了解。在甲骨文领域的学习到现在已三十多年,这门学问很枯燥,深入学习之后还是很有趣味,每个字都有它的来头。不仅是对一千多个考释遗缺文字的认识,更要对它的各个变形都要了解,这样创作余地才会很大。现在我做的另一个工作是甲骨文创作,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三十多年自己践行的一个方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现甲骨文作的诗、对联或者小散文这样的文字材料已有两千条,对于这个数量自己还是比较满意,从别人的研究来看达到这个数量也是不容易的,对甲骨文也有一些理论认识逐渐形成文章。 感谢翟主席的分享,通过短暂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汉字的认识有进步的升华,感谢收看翰墨金城?文化沙龙,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