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暖心鸡汤
真正不等人不是书,而是人生的美好时光
发布时间: 2020-05-21 09:10 稿源: 新华网   编辑:王丹丹

  人们通常认为,专业性很强的读书,会要求读者按部就班去读,循序渐进地读,倘若不读或迟迟未读专业上的某些经典,则会有师长迎头批评不贷;至于作为人文修养一类的读书,纯属私人阅读,则似乎不必讲究那么多规矩,信手拈来,读了便好,不读也无所谓。

  不过,在后一类阅读中,也有某些书籍因为读得太迟而受人诟病、嘲笑的危险。据说,在大学生中,尤其在机关单位,1960年代,一些流行的红色长篇小说如《红岩》《青春之歌》等,倘若有人迟迟未读,就会成为此人思想落后的证据,后果很不好。 1980年代,在大学生中或文学青年团体里,一些引起全社会强烈关注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品,有的人懵然不知,会让人瞧不起。可见,读书真的还不只是私人事情。阅读往往与社会生活相关。

  自1984年起,我和一批青年作家在北京学习和写作达4年多之久。那是一个人文修养阅读比较盛行的年代。一些名著版本积累比较多的出版社那时候真是快乐无比,排队买世界文学名著的情景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青年作家们更是读书唯恐落于人后,似乎人人都想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创作,同时也真诚地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进行激情的思考,也为早日写出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的作品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灵感。那时候青年作家在一起,挺喜欢交流读书心得。饱读诗书者不免有所得意,读得太少的人则极易遭受轻视,而一些好书,特别是读那些中外人文经典著作,许多人是不敢落于人后的。

  记得是一天黄昏,天色渐晚,一位当时颇有小说创作成就的青年作家同学端坐在宿舍门前读书。我觑了一眼,看得很真切,他读的是卢梭的《忏悔录》。宿舍门前正有不少同学走来走去。当时我就替他有点心里发紧。这本法国启蒙主义经典著作的中文译本,已经在1980年代初热闹过了,作为一个在全国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他居然还没读过!我想,没读过就没读过吧,谁没有该读还没读过的书?只是在床头或僻静处悄悄补读就是了。如此当着一拨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青年作家们的面来读,有点不好意思了。果不其然。一位同样很有成就的青年作家,离得老远就朝那位读书的同学大声打趣道:“某某,你不觉得这时候读《忏悔录》太晚了吗?”这话好不尖刻!表面上是说天色晚了不宜读书,其实是在嘲笑阅读者的落后。周边好几位青年作家同学忍不住都笑了起来,显然不少人都注意到阅读者的不合时宜,体会到这评论打趣的一语双关。

  这一番幽默打趣,自然让读书的同学不大好意思,他装着没有听懂其中真意,坚持着读了一下,收书回屋无话。这件小事让我至今未能忘记,得到了一点阅读方面的世故,那就是:好书抓紧读,人人争说的书更是如此;还有,倘若读迟了,就悄悄补读,不要像那位同学那样让人发现在阅读上的落伍。

  其实,闻道有先后,早读晚读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读书人,在好书的阅读上,特别是在经典著作的阅读上,太过落后终归不大好就是了。

  不能稍微抓紧时间读应读之书,还真是许多人通常的阅读状态。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许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那就是:有了宣传比较有力的新版书,特别是作者已经颇具影响的书,很容易出手购书;然而,书既购得,人却为其他事情所耽误,匆匆翻过几页,想到来日方长,且待日后慢慢享受,便将书束之高阁,渐渐便忘到脑后。反正书总会规矩地呆在自己应该在的地方。于是,作为以读书为乐事的我们,却浪费了一回乃至很多回先睹为快的乐趣。更不要说某一天,听说某书非常了得,好多人都读过,几有开谈争说的胜状,唯自己未曾真正读过,不能置喙,有点儿不好意思。这大概是许多读者比较容易遇到的尴尬。

  前不久读到一则消息,从一个很新鲜的角度强调了抓紧读好书的道理。

  说的是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近来发明了一种文字会在不长的时间里自行消失的书,书名为《不等人的书》。《不等人的书》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文学作品合集,此书印刷采用了一种高科技颜料,书本一旦被翻开,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印在纸页上的文字便会慢慢变淡,并在两个月时全部消失。这本书售出时,出版商当然会明确告诉你要尽快去读,否则你买到的书将成为一本无字的书。

  古今中外有过许许多多劝读、导读的做法,这“不等人的书”一法可谓破了天荒。果然,这部奇书获得2012年戛纳创意节的金奖。

  出版人埃特纳解释道,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推介文学新人,希望他们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人们的关注,借此确定出版社是否继续出版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就多年从业经验,我以为这不过是一种出版发行的促销手段,许多人会因为出版人炫目的新技术而大买此书。《不等人的书》果然等来了无数好奇的读者,一举成名,书被抢购一空。

  当然,这种书也只能偶尔为之,出版人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玩弄这种文字失踪的游戏。不过,出版人埃特纳借此表达了对阅读有始无终或缺乏紧迫感的读者的善意讽劝和抓紧读书的幽默催促。这故事是不是有助于读书人的思考呢?

  抓紧时间读好书,尤其是抓紧时间读经典,这是重复了无数遍的古今中外劝读名言,可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君不见,中华民族早就有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言壮语,可民间却也一直流传着一段嘲讽惰怠者的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秋有蚊虫冬有雪,卷起包袱好过年。”春夏秋冬,生活五彩缤纷,真正能抓紧读书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经常提醒自己:好书当先读,好书不等人。读好书不为世故面子,只为享受求知闻道的快乐。真正不等人不是书,而是人生的美好时光。

稿源:新华网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