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坎蒂略的神情和着装透着一股艺术范儿。这或许与其求学之路有关,他在英美和中国获得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是艺术学。
从咖啡之国哥伦比亚来到茶的故乡中国,他逐渐喜饮龙井绿茶和乌龙茶,并感受到咖啡与茶、哥伦比亚和中国的美好联系。他说:“茶叶不是我们的传统饮料,第一次尝试时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时间久了,学会品味那特殊的清香,茶也就变得如咖啡一样美妙而不可或缺。”
坎蒂略的中文名字是土木。在他周围有许多热心于两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中国人和哥伦比亚人。于是,记录咖啡与茶的跨洋相遇、讲述哥中友好交往的故事,成为他近年来工作聚焦的主题。
用文字记录
“看建筑,杭州已不再是当年马可波罗笔下运河纵横、石桥过万的水城,而是一座现代都市,信息工业领先……”这段文字,出自土木在浙江求学时所写的文章《友谊之光闪耀在西湖上》。
他说:“自20世纪中叶至今,许多哥伦比亚的作家、诗人、电影人和视觉艺术家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见证。这些见证或被写成文字,或是口口相传,构成那些行至东方的哥伦比亚人心中的回忆或想象。这些见证也使我的同胞对遥远的中国投去好奇的目光,鼓励他们走近这个遥远的国家。”然而,土木发现,哥伦比亚人的中国经历大都鲜为人知。因此,他尝试多写文章,记录哥伦比亚文化名家来到这片遥远东方土地的故事和哥中交往的历史记忆。
近几年来,他笔耕不辍,曾撰文介绍到访北京的哥伦比亚作家和诗人豪尔赫·萨拉梅亚、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豪尔赫·吉坦·杜兰;推介童年时期在北京居住多年、把中国文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电影艺术家塞尔吉奥·卡布雷拉;重温到中国5个城市巡演戏剧《行者》和萨尔萨舞蹈的哥伦比亚剧团的精彩演出;追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中国深造的5位哥伦比亚艺术家的留学生活;回忆哥伦比亚彩色主义画家玛利亚·莫兰受邀到北京和青岛举办画展的始末,等等。
2020年是中哥建交40周年,也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人类学家曼努埃尔·奥利维拉诞辰100周年,哥伦比亚政府把这一年定为“曼努埃尔·奥利维拉年”并重新出版曼努埃尔1952年的访华笔记《中国,清晨六点》,土木为本书再版撰写长篇序言,向前辈致敬。此外,他撰写的《茶与咖啡:中国和哥伦比亚的相遇》,被记叙中拉青年人文交流的书籍《中国与拉美:山海不为远》收入其中。
用画笔描绘
土木早就怀有艺术家之梦。上世纪90年代,他前往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完成本科教育,又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读硕士课程。返回故乡之前,他决定要实现另一个梦想:去中国。家人的影响,也促成他前往中国。土木的父亲是国立大学医学教授,也是哥伦比亚共产党的支持者;母亲则尊崇中国道家的“无为”理念,对孩子们的志向坚定支持。
2011年,35岁的土木获得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从大洋彼岸来到西子湖畔,师从中国美术学院邱志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西湖边的留学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历,也令我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美术学院有一个传统,艺术家不仅应该学会最基本的‘如何画’,还应该学会如何思考和写作。”土木说,“在杭州的调研中,我发现很多中国艺术家都会参与到文化项目中,提高当地的文化生活条件,使社会大众受益。西子湖畔的学习令我充满力量,也给予我回到家乡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2015年4月,中国文化部与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邀请土木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拉美群展“美美与共——拉美当代艺术展”。于是,他构思了一组作品,既与拉美狂欢节文化有关联,又融合中国风格与中国元素。他用写春联的红纸和水墨创作出《狂欢节面具系列》,融入哥伦比亚最有名的巴兰基亚狂欢节的元素,以波普艺术的概念来创作形象美观的面具。另一件作品是题为《马孔多狂欢节》的卷轴画,角色是可爱的动物、拉小提琴的音乐家与跳拉丁舞的民众,呈现的气氛相当欢快。他希望没读过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观众,通过这件作品进一步理解拉美文化,然后再对比去看小说,会有更多收获。第三件作品与他的发现有关,“在中国,很多人喜欢跳拉丁舞,在这个展览中我想用作品《雨》来呈现这样有趣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土木同中国书画家霍春阳合作,完成中国—哥伦比亚纪念封主图《王者之香》。他介绍说:“画的主体是‘兰花和秃鹰’,取材于两国的文化元素。中国同行画了在中国文化中寓意高雅的兰花,这也是哥伦比亚的国花。我则画秃鹰形状的石头。岩石在中国文化中有坚定刚正的含义,秃鹰是哥伦比亚的国家象征,就像熊猫之于中国文化一样。”此外,他为中国作家洪再新《寻找马孔多——哥伦比亚十日随笔》绘制的书籍封面,也是他与导师的绘画、书法的集成之作。
用书刊串联
2016年博士毕业归国后,土木在大学讲授中国文化时发现一个现象:哥伦比亚了解中国的人、研究中国的学者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于是,他开始积极致力于在哥中之间搭建文化桥梁,更好地传播哥中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2018年,土木编辑了哥中友协主办的每年一期的《中国之友》杂志,该期的重头报道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20年,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致力于中哥文化交流的杂志《太平洋潮波》,推出的创刊号内容丰富。社论以纪念哥伦比亚与中国建交40周年为主题,溯源“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种文化的接触自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从杂志目录可以管窥哥伦比亚与中国相遇的一些故事梗概:有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哥伦比亚汉学家恩里克·波萨达·卡诺的文章;有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分享的中西语诗歌翻译感悟;有中国书法家王冬龄的访谈——《书法是心灵的体现》;还有记者多米尼克记录中国快速发展的访问记《通向未来的桥梁》等。
今年,土木来到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给中国学生讲授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文化。在北京金秋举办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上,他的作品与其他10国艺术家的作品一同亮相。
作为“中哥文化传播使者”,土木不断讲述着哥中友好往来的故事,传递着哥中友好情谊,乐此不疲。
土木还与川大教授史维共同主编了《友谊之光:哥伦比亚与中国的历史相遇》一书,记录哥伦比亚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故事,预计将于明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