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每日一读
穿透时光的回声——仰望武山清代拓荒进士陈廷鉴
发布时间: 2021-01-28 09:21 稿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王丹丹

  翻阅刚刚出版发行的《武山县志》(1990年-2009年),彩页中看到增加了清代陈廷鉴书法,多年来阅读到的陈进士介绍,总缺乏资料,这次编撰考证录入,弥补了这个缺憾。与朋友相聚聊起陈进士一生痴心于地方教育时,大柳树村朋友提到陈廷鉴的故居尚在,于是便有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在新修的洛礼路旁,离洛门不足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大柳树村,方圆几百里的人因其响当当的名头无不知晓,究其原因就是村里出过一位辞官回乡专心教书育人而名扬县邑及陇上的文进士陈廷鉴的缘故。

  武山县志载:“陈廷鉴,字沚明,号启愚。洛门镇大柳树人。幼好学,虽寒暑疾患,然书不离手。初就读家塾同心斋,后选为廪生。旋受业于陇南任士言。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拔萃科朝考一等,授七品小京官,签分户部浙江司。”陈廷鉴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己勤奋努力,便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步入仕途。而后好学的他又师从主讲于兰山书院的皋兰进士张敦五,求古书院的秦州进士刘远峰,于光绪十四年乡试考中举人,次年会试联捷,考中已丑科进士,加三级,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钦点著以原班用。当时清廷在中法战争后,清廷以不败而败,朝政更加腐败,而陈廷鉴所做事的京城圈子,同僚大臣尽瘁国事者少,招权纳贿者多,醉心于学问的他在痛恨中有了绝仕之想,遂毅然辞官,以家贫亲老,愿乞终养假归。后世留下他在京城游陶然亭时的诗文,反映了他当时的忧郁心情:“一抹斜阳万树低,碧阑干外草凄凄,客行到此多惆怅,何事流莺又乱啼。”便返归故里,主讲于县邑正兴书院,如鱼得水,游于教育海洋中。因他在清代是县域内考取的唯一一个进士,有拓荒之功,邑内誉称拓荒进士,人人谈及为荣,故公称陈进士。

  在渐近冬至时令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大柳树村,漫步于村巷,闲谈中不知不觉已到陈廷鉴进士故居,事不凑巧,家里无人,铁将军把门。朋友打电话联系主人,说去镇上赶集,正在返回中,透过院墙,看着院子里高高挺立的槐树,恍如陈进士伟岸高大的身影,仿佛孜孜不倦教书情形……

  正兴书院里,书声琅琅,陈进士来回踱步,这样,一年又一年,槐花开了又落,一批批学子走了又来,他治学严谨,教授中文行并重,循序渐进,勤于诱掖,有选择性的因材施教,门生遍布于县邑和邻县,佼佼者除本村陈青选、洛门街上邓汉功、蓼阳李骏业和李开明外,还有很多,诸如康达济、裴文蔚、苏天民和杨景西等等都名扬于桑梓,或出仕于外地,均有重大建树。

  陈青选和邓汉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双双考中庚子、辛丑并称举人。陈先后任榆中、陇西南安和宁远正兴书院山长、教授,后又任宁远县教育会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桃李遍布,又培养出任谦,郭维屏(考入北师大),康问之(留学日本),杨承德(1940年创办武山中学)等许多人材;李开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曾任交通部参事,甘肃省教育亭长,国会众议院议员;李骏业,创办武山县第二所学校蓼阳两等小学堂,为当时东半县教育启蒙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为桑梓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人才。

  正等我们准备离开时,女主人来了,打开门我们走进去,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我们谢绝后,跟着她走进陈旧但不失庄严的进士府第,在历经一百五十多年后,抬头看到的门棂、檩椽及柱子,无不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房顶的青砖坐脊上的苔痕里,似乎盛满一个个学子儿郎的笑容,推开雕花门,如推开一段久远的历史,把渭水畔的琅琅书声腔传递到京师厅阁……就是这座房子的主人,淡泊于仕途后,却为桑梓文化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走出院子,我们回归的脚步声似乎满含着叹息,叹息这样一位英才,在四十七岁时,正当壮年因病逝世于正兴书院寓所,君山含悲,渭水呜咽,让多少人留下了惋惜的泪水。然而,先生的一个个卓越门生学子,在他的教诲声中,化悲愤为力量,不断为教育、为事业出作出巨大的贡献,也告慰了陈进士的在天之灵!

  时光无语,岁月有声,穿透时光的回声,映着致力于桑梓教育的执着声腔,在宁远上空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毛韶子)

稿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