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文化动态
手捧《读者》,你是否还是当初那个读书的少年?
发布时间: 2021-04-28 11:58 稿源: 新华社   编辑:王丹丹

  中国兰州网4月28日消息 它不是一本教材,却是不少中学生时常捧在手中的“心灵读本”。它不是一把钥匙,却为人们打开通向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大门,解锁新知识。

  它是一本“众筹”杂志,由编辑和读者共同推荐、分享的文章编著而成。它也是一部“编年史”,记录着40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变迁。

  它就是1981年诞生于甘肃省会兰州的《读者》杂志。

  现在,李满强已经成为一名诗人,时常受邀去外地采风创作。受访者供图

  诗人李满强1975年出生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一个叫李家山的小村庄,少时家贫的他“无书可读”。

  回忆起与《读者》的第一次相逢,李满强的眼神异常光亮。“那时候的《读者》还叫《读者文摘》。每当穿绿衣的邮差将它送来的时候,我总是抢在它的主人之前,领上,读完,不敢弄出半点褶皱,保持崭新模样,然后双手将它送还给原本的主人,说是刚刚才送来。”他说。

  这本杂志为他开启了一扇光芒之门。正是这份费尽心思“蹭读”的杂志,让一个懵懂的乡村少年喜欢上阅读,爱上与文字“打交道”。如今人到中年的他成了一名诗人,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李满强说:“《读者》陪伴并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蜕变。”

  “95后”甘肃姑娘桑云婷上中学时,每个月都会到校门口的报刊亭购买刚刚上新的《读者》《萌芽》等杂志。

  如今,25岁的她已大学毕业,并入职读者杂志社,成为该杂志社最年轻的主刊编辑。她表示,从读者变成编辑后,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因为《读者》不是一份‘迎合’的杂志,所以我们坚持甄选有态度的作品,用长期立得住脚的观点滋养读者”。

  黄谦(第二排右起第五位)在一场《读者》分享会上和参会者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年63岁的黄谦自称是被《读者》影响的人。1981年,23岁的他见证了第一期《读者》的诞生。从起初的文艺青年,到后来一所高校文学院的院长,他对《读者》的喜爱始终如一。有人问他为何,他答道:“创刊四十年来,《读者》的选文立场始终如一,就是提供给社会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2011年起,在江西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任教的黄谦开设了以《读者》为“教材”的美文赏析课,偌大教室里,一盏台灯下,师生诵读美文,浓浓的仪式感让数百学生浸润在文字之中。

  退休后,黄谦将这堂“课”推广到社会上,截至目前已在全国12个城市举办了70多期《读者》分享会。“分享会上,总会有人潸然泪下,也总有人感叹,很久没有沉浸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之中了。很多父母也表示,回家要像这样陪孩子读书。”黄谦也希望,未来能在全国更多的城市播撒温暖的种子,点燃对阅读的热爱。

  一位读者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家书店内看书。新华社 记者 多蕾摄

  黄谦说,现在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这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我还是希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得到这份‘心灵读本’的身影,好让你、我和更多的年轻人,随时随地捧起它,从容地阅读,感受纸墨的分量。”他说。((记者 张百慧 多蕾))

稿源:新华社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