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品读  >  文化资讯
这个非遗大师有点“潮”!他在网上招徒弟!
发布时间: 2019-01-15 10:02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丹丹

木雕作品《新天鹅堡》。受访者供图

  开放:以“行走”找灵感与网上收徒

  这样的经历让黄小明认识到,多看看、多走走,总会吸收到更多东西。

  现在,他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源于“行走”。“你去走了看了之后,你的眼界会高,眼界高了你创作的高度就有提升。”

  “比如我去了一趟南极,回来我就创作了一组与企鹅有关的作品。”他告诉记者,如果不去南极,你是感受不到企鹅有什么样生活习惯的。

  “企鹅在冰天雪地里怎么样孵蛋、怎么样求爱?科学家跟我们讲,企鹅会从山脚下找一块石头,然后跑到冰山上送给它的‘情人’。这块石头其实是比我们人类的钻石还珍贵,因为这冰天雪地里它很难找到一块石头。”

  这些细节,都在黄小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人家会问,你作品里的企鹅怎么嘴巴上衔着一块石头。我就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可如果你不去南极,就很难体会到。”

创作中的黄小明。受访者供图

  如今,黄小明的习惯是,从一个地方回来,就会创作一些作品。“我还会写个游记——‘跟着木雕去旅行’,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我先把木雕呈现给大家,后面有一篇游记,介绍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

  除了微信,网络也早已是黄小明传播非遗的平台。

  2015年开始,他发起做了一个网站,里面集中了一百多位“非遗大师”。到2017年,他又联合了几位非遗大师,打破传统的收徒模式,“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招徒”。

  他告诉记者,最初让非遗“触网”是希望借助网络传播非遗,“毕竟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网上招徒,则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我拜师时是父辈就近找了个师父。现在我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招徒,首先就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地域局限,而且这些来学的人,都是真正喜欢这项技艺的。”

  黄小明还向记者透露,报名的学生中,甚至有外国人。“我们有非洲的学生,不过大多是实习性的。”

  现在,正式拜黄小明为师的徒弟有二十多人,短期学习的学生已有很多。

木雕作品《忆江南》。受访者供图

  责任:非遗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在黄小明看来,每一代非遗传承者是有不同责任的。

  “只有创新,那是无根之木,而只有传承,又是不流之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就是承上启下。既不能丢了传统,要把传统中精髓的部分传承下来,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而下一代传承者应承担的责任又有所不同。“下一代人在文化上,比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父辈那代,都高很多。有了这样的文化高度,才能更好地传承非遗。”

  现在,黄小明在收徒弟的拜师仪式仍然要写拜师帖。

  “里面第一句话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他觉得,这句话的内涵已经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

  “过去,这句话的意思好像就是,每天要给师父端茶倒水、端洗脸水、倒洗脚水。今天这些事都没有了。这句话只代表你对手艺的尊重、敬畏。”

黄小明。受访者供图

  黄小明说,自己也希望徒弟们在这句话里读出感恩。“你要感恩师父给你手艺的传承,同时师父要感恩这些徒弟。”

  为什么师父还要感恩徒弟?他解释,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学生、徒弟加入到这个行业,“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所以感恩是双方面的,我希望他们都能理解这里的含义”。

  “五千年文化没有断流的原因,就是代代有这样的人去传承下去。”他说。(记者 宋宇晟)

首页  上一页  [1]  [2] 
稿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丹丹
-->